礼乐是什么意思(礼乐制度是什么意思)
- 时间:
- 浏览:
- 来源:短篇文章
本文将向你解释什么是“礼乐”。
音乐是**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,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并不容易。
真正的“礼乐时代”是夏商周,春秋战国,“礼乐崩了”,也就是“礼乐”崩了。汉武帝以后,接受董仲舒的建议,搞“废百家,独尊儒术”,恢复了“礼乐”的基本精神,形式上并不纯粹。
换句话说,真正的“礼乐”在三朝就存在了。汉武帝到清朝的两千多年,是一个“准礼乐”的时代。
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《礼乐》:的形式维度和功能维度。形式上,“礼乐”是各种礼仪。“礼”是以祭祀仪式为基础的,也就是对神灵的祭祀仪式。对人的礼仪也是根据祭祀仪式设计的,其中最重要的是葬礼和婚礼。
每一个礼仪都伴随着音乐。礼是指礼仪的行为和程序,“乐”是伴奏的音乐。
我的家乡是豫东农村,那里古老的丧葬婚礼传统依然存在,尤其是八九十年代,至今保存完好。而葬礼和婚礼必须“敲钟”。我们把唢呐叫“响”而不是唢呐,吹唢呐叫“吹”。也就是说,葬礼和婚礼都要请唢呐队。那些唢呐班的业务就是为婚丧嫁娶提供伴奏服务。他们非常熟悉婚礼和葬礼,哪些节目需要伴奏,需要什么样的音乐。
我的童年是在80年代,到处“听声音”是一项很重要的娱乐活动,也是童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。“听音”在当时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和活动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这些为婚丧嫁娶提供专业服务的唢呐班,也为礼仪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因为他们不仅要学习演奏的技法,还要学习礼仪的程序,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音乐伴奏。
从功能上讲,“礼乐”是三朝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形式。当时的教育和政治主要是通过礼乐来实现的,或者说“礼乐”是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工具。
这是《礼乐》最难的部分,因为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消失,留下的历史记载很少。春秋以后,也就是“礼乐崩了”以后,**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教育和政治也是如此。“礼乐”不再是教育和政治的主要形式和工具。书本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工具,书面政策文件成为政治的主要形式和工具。一句话,“礼乐”换成了文字。
003010 《礼乐》很难理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一个文字被广泛使用的世界,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字的世界。我们习惯于把书和阅读作为教育的核心。我们无法想象,在一个没有文字和书籍的时代,系统的教育怎么可能存在。我们习惯了政策以文件的形式存在,却无法想象不使用文字如何发布和传播政策。
其实不仅我们现代人想象不到,就连汉字已经普及的汉朝,甚至连战国都想象不到。其实他们对三代教育的看法都是建立在文字时代,而不是非文字时代。他们根据文字时代的情况发明了非文字时代。
虽然甲骨文和商代已经出现了汉字的原始形态,但在春秋以前,汉字的主要用途是祭祀。无论是甲骨文还是西周,都是祭祀用的,不是日常生活用的。汉字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应用是在春秋以后。
于是整个三代人,在人生的修行中,没话说,没话说。就这样,整整三代人没有书,没有成文的政策文件。
没有书,就没有基于书本的学习和教育。在发布政令和政策的时候,没有书面文件,就不能靠发布文件,包括诏令。
这个时候,系统的教育只能通过设计实用的礼仪来实现,教育可以通过让人们观看和参与这些礼仪来实现。礼仪是通过两种形式教育人,一种是通过观看,一种是通过直接参与,但观看是主要形式,因为观看的人总是比礼仪的参与者多。
10301064年的第20卦叫“观卦”,这个卦的主要目的是教教育。“看”有两层意思,一是看,二是给别人看。《礼乐时代》无论是看还是示人看,都是针对礼仪和“礼乐”的。见礼是学习,接受教育,示人是提供教育。
看礼仪相当于现代的讲座、讲座、读书。通过参与向大众展示礼仪,相当于讲课和写书。
现代**的法令和政策都是通过书面文件发布的,但是到了三朝,政策才发布。
他们不用语言,这意味着他们
的政策内容都是以口耳相传的语言为形态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保证政令、政策是有效传达、传播,政策发布的程序以及政策凭信就显得格外重要。
在发布程序上,三代时期的政策发布是和祭祀仪式绑定在一起的,政策的发布是作为祭祀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,发布的场所也是在神庙里。天子的神庙就是宗庙,其最重要的**大厅也有很多叫法。《宋史·礼志四》:“ 三代之制不相袭,夏曰世室,商曰重屋,周曰明堂”《小戴礼·王制篇》有云:“天子曰辟雍,诸侯曰泮宫”。世室、重屋、名堂、辟雍等都是三代时期天子宗庙的**大厅。这是是举行重要礼仪的地方,也是发布政令的地方。
因此“庙堂”一词在后来成为**的代名词,还有其他衍生说法:朝堂、朝廷。
作为以口耳相传的语言为形态的政令,在传达、传递的过程中,是需要中间人的,但是,如何保证人们对中间人的语言给予信任?答案是通过提供凭信、符信,这些凭信、符信主要是用玉做成的,因此也叫“瑞信”、“玉瑞”。最重要的“玉瑞”就是玉圭和玉璋。
三代时期的政令发布是通过传递玉瑞实现的,作为政策内容的语言,正是附着在这些玉瑞之上。玉瑞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凭证。没有玉瑞,单纯的语言是无法获取权威和信任的。
《周易》“益卦”中有一句爻辞叫:“告公用圭”,就是在说三代时期的政令发布系统。“告公”,就是天子将政令向“公”发布,此时一定要用圭来提供凭信、凭据,不能单纯地口说。
秦汉以后,政令、政策开始文字化,都成为文本性文件。但是,政策一定要附着凭信的做法并没有消除,只是发生了改变。凭信符号由原来的三维的玉器变成了二维的印章符号,包括玉玺符号。每一个政策政令一定要加盖官印的印章。单纯地文字而没有官印的印章,也是没有权威的,不被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