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有几画(王字多少画)
- 时间:
- 浏览:
- 来源:短篇文章
文:高天辰
这是**最流行的名字王。在**,有近1亿人姓王。自汉代以来,王姓至少有21个名门,历史名人众多。今天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姓氏的由来和王书法的演变。
王兴的出处
王兴的来源很复杂。
(1)出自妫姓,相传古帝虞舜之后,以虞舜为始祖的妫姓是王兴的一个重要姓氏。
(2)从姬姓来说,第十五子完了以后,他的后代孙子魏贝子在汉初做官,所以称他家为“王”,从此以王为姓;
(3)姓从子,是商朝的太子跟他比的;
根据王兴的历史记载,**的王兴大多是“后王”,即帝王的后代。
当代艺术家画的王兴图腾。
“王”本义与**书法的演变
关于“王”字的来历,古代有多种说法。因为王有一种特殊的权力象征,所以古人对王本意的猜测也大多来自于对最有权力的人“王”的崇拜。
子曰:“三者皆可为‘王’。董仲舒进一步说:“古代造字法是用竖笔画三横图,称为‘王’字。三幅横画分别代表天、地、人,能理解并连接三者的人就是王。
其实这是因为古人没有对甲骨文中的考古发现进行推测。甲骨文发现后,我们知道王者的本义是斧的象形,代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统帅,历代都把斧作为权力的象征。
“王”词源考辨
甲骨文中的“王”形象地表现了斧头的样子。它有斧刃和斧柄。
甲骨文“王”
黄金的“王”弱化了斧刃,变成了横画。这已经有了大家熟悉的“王”字的形式,但前两个字近横,后一个字远横。
金色“国王”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王字和于字的早期写法是有一定区别的。在楷书和隶书的书写中,用一个“点”来区分王和于,但在篆书中。玉王和玉王的区别在于横画的距离。李说,唐代的“王”与“虞”略有不同。‘王’的三条横线中,中间横线离上面横线较近,而‘于’的三条横线等间距。
下图是毛题词中的“玉”字,不是“王”字
g.com/large/pgc-image/175fe44e4b6e?_iz=31825&from=article.detail&x-expires=1698797415&x-signature=sWrbkUAuLiN15eNoghw%2FVovT%2BmU%3D&index=5″ width=”360px”,height=”auto” />
毛丁题词“玉”
春秋时期,由于王笔画的简化,出现了许多极具装饰性的王字。
e/pgc-image/5866955883a2?_iz=31825&from=article.detail&x-expires=1698797415&x-signature=o8TGcg9xAmrbmFW3GA7%2Bf%2BcrT8M%3D&index=6″ width=”360px”,height=”auto” />
春秋时期剑上所刻的“王”
战国时期的王字
在古字总集的《六书通》里,列举了关于“王”字的各种写法。
《六书通》里的“王”
楚简中的“王”用笔有波势,不同于篆书的直线,更有线条的流动性
包山楚简中的“王”
汉代成熟的隶书《张迁碑》中的“王”,厚朴中带有灵动之意,方正中带有变化。有朴茂淳古之气。
隶书《张迁碑》中的“王”
隋朝智永所写《真草千字文》中的楷书“王”,精丽妍美,用笔干净,结体稳健。 米芾曾经说:“僧智永书,虽气骨清健,大小相杂,如十四五贵褊性,方循绳墨,忽越规矩。”
智永所写楷书“王”
苏轼在《一夜帖》中所写的行书“王”,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,又是宋代书坛的领军人物。他写的这个字遒美茂丽,肥不露肉。而且质朴敦厚,用笔凝重
苏轼行书《一夜帖》中的“王”
唐代草圣张旭《古诗四首》中的草书“王”用笔浑厚奔放,似能看出其连环转笔的力量和速度,一泻千里,不留迟疑。
张旭草书《古诗四首》中的“王”
“王”字的异体字
异体字中的“王”,大多来自篆书写法的楷化。下面异体字,第二字在君上加指事符号表示君王的概念,最后一个字在王旁边加一个天字表示王权的天意。其它几个字其实都是王字篆书形象的楷书化,并没有特殊的理解含义。
“王”字经历岁月的沉淀和洗礼,产生诸多的写法特征。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字体中看到不同人的性格和情绪,也可以说,一个字记录的是古人的原始思维,而一个字的书法墨迹,则记录了人们的情感、思维等综合信息。